淤泥资源化及生态护坡构建技术
发布时间:2020-09-10 14:17:46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环境与水生态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技术原理
利用淤泥作为原料进行资源化处理,自主研发出“一种利用内陆淤泥和近岸高砂泥制备人造骨料的方法”“一种高有机质河道淤泥复合固化材料及其应用”“一种利用生物高效降解可植被的污染底泥及工业污泥固化方法”等专利生产技术,集成应用于淤泥处理及生态护坡构建工程,形成自主研发“利用淤泥资源及生态护坡技术”专利技术。
技术特色
集淤泥资源化处置方法、护坡结构设计、施工方法、生态护坡工程、植被修复等技术于一体,具有消纳淤泥、施工方便、生态美观等功能,有效解决了淤泥出路、传统混凝土护坡工程造价高、不生态、难维修等技术难题。
技术指标
(1)消纳淤泥量:1.5~3.0t/㎡。
(2)处理后淤泥:pH值6.8~7.5。
(3)重金属浸出浓度:Cd≤1mg/L,Cu≤100mg/L,Cr≤5mg/L,Pb≤5mg/L,Zn≤100mg/L。
(4)淤泥形成坡面:抗冲刷流速≥5m/s,安全稳定系数≥1.20,满足护坡安全稳定。
(5)植物覆盖率:≥80%。
(6)植物:平均根系深度≥20cm,保存率≥85%,物种2~3种。
(7)植被损坏程度:≤0.3%。
(8)生态适宜:护面草本植物生长良好,生态系统融合。
应用范围及前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污染河湖整治项目,可将疏浚污染底泥进行再生资源化并回用于项目生态重建之中。可解决河道底泥污染、难处置问题,同时也可消纳大量淤泥和工业废料等无用资源,分用途应用为护坡基材、工程土料、绿化土,既可以稳定边坡,还能有效绿化,改善河湖周边生态面貌,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联系我们
祝建中
/13739186298
河海大学 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站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