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节水减污型灌排技术

发布时间:2020-11-27 11:15:29


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文水资源

技术来源: 


技术原理


通过近五年的水稻“浅湿间歇”多因素对比试验及节水减污综合试验,得出水稻节水减污最优灌溉处理组合为分蘖期最大间歇天数为9天(间歇期间土壤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的83.3%(0~40cm)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的89.1%(0~60cm)土层深度),最大蓄雨深度为100mm的灌溉制度为最优灌溉制度。


技术特色


根据肥料在田间的消退规律,在施肥后一周内田间水的肥料浓度较高,是防止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在本期内尽量减少排水,达到减少肥料流失的目的。从水稻栽培学考虑,在施基肥时一定要深施。追肥时要保持一定的田间水层,可减少氨挥发损失。  


技术指标


该技术在2016年被制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中稻节水减排灌溉技术规程》。规程指出水稻本田期移栽至返青期灌水上限为30~40mm、下限为10 mm,不间歇;分蘖期沿淮及江淮丘陵上限为40 mm,间歇天数5~9天;乳熟期江淮及江淮丘陵地区上限为40 mm,间歇天数为5~7天;黄熟期收割前7天断水为宜。 


应用范围及前景


适用于农业灌溉。采用稻田节水减污型灌排技术模式,减少水稻生育期灌水、排水次数,节约灌溉用水及田间管理用工。同时根据肥料在田间的消退规律与排水之间的关系,在施肥一周后减少排水,达到减少肥料流失的目的。


联系我们

徐海

/0564-3993089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