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坝白蚁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20-10-27 14:38:19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目前针对堤坝的白蚁防治,传统的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挖巢法、掺药灌浆法、烟剂熏杀法、毒饵诱杀法、监测控制装置、物理屏障法等。而该堤坝白蚁综合防治技术是从坝里(心墙)到坝外(表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达到比较彻底、有效地防治白蚁危害的目的。
技术原理
堤坝白蚁综合防治技术是针对不同白蚁危害情况,综合运用“套井黏土毒土处理、药物灌浆、药物隔离”的白蚁防治技术,达到有效控制白蚁危害,确保堤坝安全运行。
技术特色
(1)套井黏土毒土防蚁处理,是采用低毒、高效安全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1∶80稀释兑水,在套井回填夯实至井口下适当深度时,开始对回填黏土松土层逐层喷洒药剂,直至坝顶,要求均匀喷洒,渗透土壤深度3cm以上,形成一连续的套接黏土防渗墙的防蚁屏障。
(2)药物灌浆,是把含有灭蚁药物的泥浆经高压通过导流管注入充填堤坝蚁巢、蚁道、裂缝、漏洞等空隙及松散层,形成黄泥帷幕,产生截水效果,达到固堤防渗之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杀灭白蚁,抑止白蚁的生存和繁殖,在一定期限内防止白蚁再次危害。
(3)药物隔离,在山塘、水库大坝、堤防工程主体加固整治好后(填筑种植土前),采用低毒、长效和安全的10%吡虫啉乳油,按1∶200稀释兑水,使用车载高压喷雾机对大坝土壤层进行全面喷洒,不留死角,要求喷洒均匀,渗透土壤深度3cm以上,形成最后一道药物隔离防蚁屏障,既能防止大坝周边、附近的白蚁蔓延、分飞侵入到新加固的大坝上来,建立新群体,繁殖危害,又能有效杀灭大坝表层的新生幼龄巢。
技术指标
(1)通用名称:吡虫啉(imidacloprid)。
(2)化学名称: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
(3)分子式:C9H10ClN5O2。
(4)分子量:255.7。
(5)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260mg/kg,急性经皮LD50>1000mg/kg。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作用。
(6)有效期:药物有效期约为5年。
吡虫啉又称蚜虱净、朴虱蚜、咪蚜胺等。堤坝白蚁防治综合技术采用的吡虫啉主要剂型为10%可湿性粉剂、10%乳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植物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具有内吸、触杀和胃毒等多重作用。作为神经性毒剂,作用于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受药昆虫持续兴奋,最终麻痹死亡,对白蚁有很高的触杀作用,死亡较慢,适于土壤处理预防或灭治地下白蚁。
应用范围及前景
适用于水库大坝、重要山塘、设计防洪(潮)标准20年一遇以上的1~4级堤防工程及配套的附属水利设施的白蚁防治,其他土方工程可参照执行。此方法不污染水源、环境,不破坏坝体结构又能发现隐蔽处的白蚁隐患,灭杀白蚁效果良好。
联系我们
程文冲
/0571-64786661
杭州新建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