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与洪水共享城市空间的城市洪涝防治规划设计技术
发布时间:2020-09-02 16:10:00任务来源:
技术领域:防灾减灾
技术来源:基于该技术完成的《吕梁市新城两山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已获得2014年度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基于该技术完成的《城市洪涝形成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成果已获得2015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技术原理
现代城市建设对防洪排涝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高标准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仅前期投资大,而且挤占宝贵的城市空间,其主要是针对小概率极端洪水事件,利用概率往往很低。该技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和人与洪水共享城市空间的新理念,提出了具有缓洪滞涝功能的海绵型社区设计、综合考虑交通通达和防洪需求的三维道路设计、考虑地下空间多重功能利用的行洪通道设计等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技术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互脱节的问题,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防洪功能与经济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
技术特色
该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规划设计、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防汛应急管理等领域。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技术指标
(1)该技术中的城市洪涝仿真模拟模型,目前已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沈阳、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嘉兴、福州、广州、佛山、深圳等国内数十个城市得到应用,经过北京20040710、济南20070718、上海20080825、麦莎台风(2005年)、派比安台风(2001年)、菲特台风(2013年)、嘉兴(1999年和2007年暴雨)、佛山20120427等暴雨、台风实测积水数据的检验,模拟的积水范围精度大于80%,80%以上的积水点水深误差在10cm以内。
(2)该技术中的城市洪涝预警预报系统对积水的有效预见期可以达到3h,可以和6min一次的1km×1km雷达定量降雨预报数据实时对接,实现快速滚动计算。
(3)该技术已经在吕梁市新城区得到具体应用,增加了城市空间利用面积约1.54万㎡。
应用范围及前景
适用于城市洪涝防治规划设计。该技术将城市洪涝防治工程设计与工程日常应用有机结合,兼顾了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市政竖向规划的要求,包括具有缓洪滞涝功能的海绵型社区设计、综合考虑交通通达和防洪需求的三维道路设计、考虑地下空间多功能利用的行洪通道设计等技术,目前已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山西省水利厅、吕梁市、延安市、庆阳市等部门和城市的中小河流综合规划、城市防洪治涝工程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竖向规划等进行了推广应用。
联系我们
吕烨
/010-6878107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